云有API 如果沒有API,那么就不是一個服務

云是自助服務的:如果必須掌握40頁文檔用戶才能起步,這就不是一個云
云驅使資源被整合,云推動資源整合,使得操作者和用戶能夠得益于經濟規(guī)模,多個用戶共享一個服務器基礎設施意味著更加有效地管理成本

云是靈活的:靈活的管理使得用戶能夠移動計算、內存和存儲資源,同時提供完整的管理以及對最終用戶透明的收費。這些能力全部都是推廣云技術的關鍵。

云是按需供應的:云根據應用對資源的實時需要動態(tài)供應資源,而不是按高峰需要靜態(tài)供應資源

云是自我修復的:自動熱備份意味著如果一個服務發(fā)生故障,備份服務可以接替、不會造成中斷

云是SLA驅動的:云由定義一系列政策的服務等級協(xié)議動態(tài)管理,包括要求多快提供對請求的響應、收費多少和每天或每晚什么時間提供服務等

云支持多用戶租用:云系統(tǒng)構建成多個客戶可以同時共享基礎設施,客戶不會感覺到共享的影響、也不會危及每個客戶數據的私有性和安全性。

云是面向服務的:應用可以使用和重復使用服務來構成,這些服務是松散耦合和彼此獨立的。系統(tǒng)容忍服務故障、確保一個服務出故障不會影響其它服務;

云是線性可擴展的:云系統(tǒng)在應用擴展時,性能必須是可預測和高效的,允許用戶根據需要隨時增加和降低負載。

云的來源和價值

在人類技術發(fā)展史上,所有的新技術都有其歷史淵源、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發(fā)展起來的。云也不例外。云的來源主要可以追溯到3方面技術的發(fā)展:

在計算方面云來源于工業(yè)標準部件的服務器和刀片服務器、并行和分布式計算、集群和網格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在一個基于虛擬化設計思想的適應性基礎設施上使用這些技術允許基礎設施無縫地擴展、線性地增加處理能力以及池化和按需供應資源,這些正好云服務支持全球類型服務所需要的;

面向服務架構(SOA)也是云的一個關鍵的來源。與傳統(tǒng)的企業(yè)類型應用相反,SOA鼓勵把數據與邏輯隔離開來,允許多個服務訪問和操作數據。這一設計途徑推動把松散耦合的服務、以特殊的方式在多個應用中反復使用。SOA的成功有效地幫助云服務廠商們把"一切皆服務"的設計理念和"多家租用"的經營模式付諸實踐;

Internet 帶寬的擴展和Web 2.0推廣把Internet的應用提高到嶄新的水平。這一新發(fā)展不僅消除了帶寬的束縛,而且在網上引入創(chuàng)建豐富的用戶體驗的能力,支持跨多個設備和多種設備類型獲取網絡服務,為云依托Internet提供規(guī)模更大、更加面向大眾"人性化"的服務開辟了新天地;

所有這一切為云的產生和發(fā)展準備了充分的條件。云實際上是全面標準化和虛擬化的新一代計算技術、以SOA為代表的"以服務為中心"理念的實施技術以及新一代Internet技術的完美聚合。這種聚合是一種"聚變反應",在技術上產生了驚人的突變和升華,成為包括Internet在內一系列現代技術發(fā)展的新階段。云雖然源于許多"傳統(tǒng)技術",但它決不是原有的技術簡單換名、也不是不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空洞宣傳,它已經脫穎而出,變成了翱翔于白云中的天鵝!

相關技術 與云的對比

虛擬化:虛擬基礎設施也許可以按需提供,也能夠供多家租賃,但是沒有捆綁的資源協(xié)調或自動化,它也不是自我修復或自我服務的。虛擬化數據中心在應用層需要某些幫助,才能成為真正面向服務的或者被認為有一個API。

網格:網格有API,并且是線性可伸縮的。它是SLA驅動、自愈、多人租賃和面向服務的。但網格的確需要掌握40頁文檔、用戶才能夠起步使用它。云是一個自助服務的體系、讓用戶不需要擔心類似于網格的復雜性。

托管:云擁有較好的管理軟件實現按需供應- 這是托管和云計算之間的一個差別

SaaS:在云中,服務是以全球類型和多用戶租用為目標設計的;SaaS未必一定是云服務,而可以是以傳統(tǒng)設計方式實現的Internet服務。

SOA :云集中所有必要的支持基礎、使得SOA能夠最后實現長期不能實現的承諾

在價值方面,多種技術的聚合使云能夠提供傳統(tǒng)技術不能提供的價值,解決傳統(tǒng)技術所不能解決的許多難題。技術和交付模式的差別造成了對供應者和消費者明顯不同的經濟模式,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前,許多公司已經開始在云服務中察覺到重要的新價值來源。云能夠消除傳統(tǒng)架構和服務提供模式固有的復雜約束,能夠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云的實施和應用

乍看之下,云似乎是一個完全自助服務的環(huán)境。但是,深入下去人們也許會驚愕地發(fā)現現實遠比表象復雜得多。而一些過分"樂觀"和"簡單化"的說法,往往忘記了事情的另一面。例如:

有人說:"在未來,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云來實現一切,甚至超級計算。" 事實上,在云的后端,提供大規(guī)模云服務的公司在它們的數據中心中實現了極其巨大的經濟規(guī)模,提供的資源容量遠比單個企業(yè)和機構數據中心大得多的IT基礎設施,并且必須高效地解決管理超大規(guī)模IT基礎設施、供應和支持數量空前用戶群體所帶來的一系列復雜難題;

有人說:"在云時代中,無需購買資源,只需要向云服務供應商請求使用一項服務,所有資源都是自動供應的。" 事實上,云象所有其它計算平臺一樣、必須加以管理。由于大多數機構都將利用來自多個源頭的服務的組合- 內部的服務、托管的服務、管理的服務和通過云的服務,公司必須能夠以相同的方式來管理和維護所有不同服務,包括安全性管理、性能管理、資源供應管理等等;

有人說:"有了云,數據可以駐留在任何地方,用戶不需要知道、也不必關心。" 事實上,任何用戶在準備把關鍵的數據托付給一個基于云的服務供應商前,必須周密地評估數據安全性風險。沒有適當水平的安全性,任何用戶也決不會把自己的數據托付給云。云服務供應商也必須確保客戶能夠高速訪問放在云中的信息、容量可以按需擴展且不會意外地被另一個公司所訪問,也不會遭受天災人禍的破壞,并符合行業(yè)和政府部門設置的法規(guī)要求。全面實現這一要求顯然難度很大,云服務供應商必須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

有人說:"IT將邁入云的時代,云計算、云服務就取代傳統(tǒng)的IT。"事實上,大多數與企業(yè)應用有關的工作負載類型還不能在今天的云中執(zhí)行,或者必須重寫后才能在云中執(zhí)行。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大多數企業(yè)使用的計算服務將來自多個源頭:企業(yè)內部、托管或外包服務和云服務,它們的IT環(huán)境也將是混合的環(huán)境;

表面上,我們看到云技術的確能夠提供類似于水電供應的公共服務,但事實上,這種基于Web2.0和標準互聯界面的公共服務技術,在整個云體系結構中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為了提供高質量的全球級服務,云不僅需要利用面向基礎設施公用化的虛擬化技術,而且還要依靠高性能的安全、管理、監(jiān)控、計量技術支持。下圖說明實施一個云解決方案的層次結構模型:

在該模型中,有3個主要的層次和支持所有層次的管理功能層:

第一個層次是基礎設施層:它提供支持"云服務"所需的設備,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和機房設施等。虛擬化技術是這一層次的核心技術,提供池化的計算能力、存儲容量和網絡帶寬為適應動態(tài)的工作負載需要。另外,云基礎設施還必須克服與傳統(tǒng)數據中心同樣面臨的挑戰(zhàn),支持高密度、高能效和連續(xù)服務;并且在規(guī)模、密度、能力、靈活性等方面滿足更高的分布式操作系統(tǒng)環(huán)境要求;

第二個層次是云平臺服務層:在云基礎設施層上,如何高效地開發(fā)和測試提供云服務的應用軟件,如何有效地運行?云平臺服務層通過采用虛擬化等技術、配置相應的工具、程序庫和中間件,滿足了這一要求,提供云服務的開發(fā)、測試和運行平臺;

第三個層次是應用服務層: 支持大量用戶群體租用在云平臺上運行的應用軟件,通過用戶接口請求需要的應用服務功能或者完成規(guī)定的業(yè)務流程;另外,如必要它還將支持應用本地化要求;

第四個層次是管理功能層: 如何把云基礎設施、云平臺和云應用租用給用戶?云如何能被高效地管理和按工作負荷動態(tài)調度資源?如何對服務計量和按使用收費(例如,按使用的CPU小時數,GB數或帶寬)?這也是云管理層中管理軟件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云服務在轉化為企業(y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如果云服務供應商提供的云服務的安全性、性能和可用性得不到保證的話,它將會使企業(yè)的業(yè)務面臨危機,這顯然是企業(yè)選擇云服務的最大顧慮。但現實是,很多企業(yè)也發(fā)現在維持以傳統(tǒng)方式開發(fā)的關鍵業(yè)務應用的最佳性能和高可擴展性過程中同樣具有挑戰(zhàn)性,因此企業(yè)在選擇服務平臺時將會在權衡多種因素(如政府法規(guī)、信息安全、可用性、成本、可擴展性等)的基礎上做出合適的決策?;萜展臼冀K相信,科技終將向推動企業(yè)業(yè)務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云計算也是如此,如今雖然云與云服務尚處于初級階段,但這一根本的方向不會改變,云已經開始從概念轉變?yōu)閷嶋H的應用,云也終于可以開始為企業(yè)帶來全新的業(yè)務價值。

分享到

zhabin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