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需技術儲備以保江山(來源:新浪)
技術在商業(yè)的成功,有三件事情一定要去想。如果你要出來創(chuàng)業(yè),首先要想好:商業(yè)模型是什么、用戶體驗、技術儲備。這三件事情就組成了一個金字塔。
你只要商業(yè)模型想清楚了,你就站在了制高點。沒人開始去做這個事情,但你去做了,技術差一點沒關系,技術可以以后慢慢提高上去。
有一種理論認為,技術只有兩年的差距,但是我不認同。遠遠不是兩年的差距,但是只要你有足夠多的時間,你就可以慢慢往上趕。
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到底有什么關系?它實際上只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拉”的關系;一種是“推”的關系,或者兩種兼有。
“拉”的關系就是,先看看這種技術你有沒有?如果你有,咱們就要了;如果沒有,咱們就去收購,做就來不及了。
像微軟這樣的成功大公司,實際上它就怕不知道下一個新技術出現(xiàn)在哪里。于是就做了一堆技術。谷歌今天聽起來很性感,做了無人駕駛汽車、眼鏡。但這種東西,你說有什么道理?不知道。創(chuàng)新這種東西本來就很隨機。
我一直覺得,國家應該拿出資金去做創(chuàng)新,大學也應該去做創(chuàng)新,以便為整個社會做儲備,說不定哪個學生拿著某項技術就做起來了。
其實大公司做到一定的地步,也會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他們應該去創(chuàng)新。微軟研究院、IBM和AT&T的研究院不一定對公司有幫助,但是對整個社會就很有幫助。
從技術轉化到產品,絕大部分技術人員沒有能力。研究院的工程師可以把技術做得很好,但他們沒有時間天天去想,這個東西與用戶的結合點在哪里。在實際的情況里,我也不見得要他們去想這個問題,這些人也不見得擅長想這些東西。術有專攻。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們都學過高等數學里的線性系統(tǒng),線性系統(tǒng)是指不管多大的系統(tǒng),你把幾個“極”找出來,然后線性組合一下,系統(tǒng)就能做出來。
微軟2000年的時候很強大,敵人在哪里?不知道敵人在哪里,于是心里就虛了。怎么辦呢?敵人可能在哪里,好吧,開槍!
回到剛才數學上的比喻就是,不管你多強大,你只能占領一個線性空間。線性空間的外面叫做“零空間”,這代表無窮大。不管你占了多大,外面仍然很大,這意味著你未來肯定是不行的,會失敗的。
一個公司大了,一定會開研究院,它一定需要這個。
蘋果今天的問題出在哪里?問題就是出在沒有技術儲備。敵人來了,你怎么頂上去?有人說,敵人做地圖,咱們也能做地圖,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所以要做產品,要做技術轉化,就需要愿意投入技術。
大公司要保證江山不倒,就需要雇傭聰明的人,好好研發(fā)技術,然后再雇傭一幫技術研究人員,幫他們想技術如何產品化。大公司需要有這樣的一個體系。